橡皮擦計畫: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描述 很久之前就有觀察到這本書,但是書名讓我不知道這本書是虛構小說還是其他類型的書籍。因此都沒有拿起來翻閱。 一開始閱讀的時候,似乎是以小說進行的多位自傳描述翻閱,感覺到有點不太想閱讀。 後來都覺得這本書挺有名的,上網看了看,有許多心理學的實驗與論述,就耐著性子重新看。 沒想到後面的一些實驗相當有意思,只可惜這類型的書不知道市場接受度高不高? 如果濃縮整合成一本心理學現象與摘要,感覺會更方便。 筆記 預期與判斷 人類基於直覺而產生的預期,會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而遭到扭曲。 => 有時候有些人的預期,是相當不準確的,對於現實的錯誤認知的差距。 人分析專家究竟如何做判斷:人們嘴上說的跟實際上所做的,往往是兩回事。比較理想的方法,是觀察專家如何思考。 =>沒錯,觀察其行遠大於其述 問題可能出在醫師和精神科醫師幾乎沒機會回去檢視他們思考是否準確。如果診斷結果會得到立即回饋,是否能提升準確度,但最後沒有具體發現。 專家也是人,他們具備了人類學習與處造假設的所有能力,卻缺乏機器的穩定性。他們會有各種情緒:不舒服、生病、被環境干擾等等,因此當他們針對相同病症進行判斷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樣本變異性 醫院規模越小,母體數量不夠多,越有可能出現較異常的比率。一般人不理解樣本規模對於樣本變異性的影響。 =>相當有意思的結果,我們往往都觀察到那一些世界上幾億人中出現的代表性人物,其母體數量跟環境往往與我們能力資源一般的普通人相差太多 可得性捷思法:判斷事件發生次數或頻率的思維捷徑,越容易浮上心頭得情境,可取得性越高 可得性捷思法:判斷事件發生次數或頻率的思維捷徑,越容易浮上心頭得情境,可取得性越高,人們判斷它的發生機率越高。例如最近才剛發生、很常發生、經常被自己注意到,容易想起來,在做判斷時,你也會給予加權。例如,開車經過嚴重的車禍現場,你對車禍發生的機率判斷已經出現改變。 =>想當好的說法,我們注意到戰亂、疾病、新聞,才會急著去防範,也就是意識到機率逐漸升高。 選擇性配對:對於關節炎患者而言,因為選擇性配對的影響,當他們疼痛加劇時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而疼痛情況穩定時,對天氣的變化就不會那麼在意。因此,如果疼痛特別明顯的那一天正好碰上天氣惡劣,就會讓他們牢牢記上一輩子。 後悔是種對個人行動的動機 後悔理論: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快樂的人不會老是想著沒有發生的不快樂事件,而不快樂的人想的是則是當初如果選擇不同,自己可能會有多快樂。人們會盡量避開遺憾或後悔,但不會花相同的力氣去避免其他情緒。人們在做決定時,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們考量的,是追求遺憾(後悔)最小化。 =>相當重要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查理蒙格說,要降低自己的期望,避免造成自己的失望過大。 人們會為了趨避後悔,而去做某件事情;也就是說,對後悔的預期可以被視為動機,並對個人行動產生正面影響。 人們通常會對原本不想做卻做了事深感後悔;但對自己應該做卻沒做的事,後悔的程度就沒那麼強烈。因為最後決定導致現狀改變並因此造成損失,所感受到的後悔程度,會大過因為最後決定導致現況沒有改變而感受到的後悔。 => 因此要去思考,自己當下沒有行動的機會成本,避免陷入應該做卻沒有做的問題。人生有很多事情應該做,自己也知道,卻沒有用心去做,不想去做,但對整體生命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例如是不緊急但重要) 資源絕對值越多不代表越快樂,而是其變化值。 人們實際做出的決定,手中一定要握有數據。人們對於金錢的主觀感受,與他們的認知體驗有關。就像是置身在黑暗中,對第一道光特別敏感;在靜默的空間,能聽見細小如蚊的聲響。 人們對於金錢的感受,邊際效用遞減的傾向,使得期望效用理論得以預測,人們可能選擇穩拿,而不是選可能有更高期望值的賭局,也就是規避風險。 人們對金錢的認知,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客觀的絕對值,而是變化。人們在做決定時,決定是在不同的小額賭局中做選擇,考量得失時,想的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 今天,a跟b有500萬美元。 昨天a有100萬,b則有900萬,請問他們兩人一樣快樂嗎(都擁有同樣效用嗎?) 他們快樂程度當然不一樣,a會很興奮,b會很煩惱。既使你從a那邊拿走100萬,導致它財富少於b,a還是比b快樂。 這兩位體驗到的「快樂」取決於財富的變化,而非財富的狀態。 獲得東西的快樂,小於失去東西的痛苦 用現況當參考點,比現況慘就是損失 面對收益時,會想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則會傾向於冒險。 什麼是損失? 人們最終得到的結果,比做決定時的「參考點」更差。參考點就是「現狀」或一種心理狀態,是判斷獲利或損失的依據。它不是一種固定的數字,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獲利和損失,指的是主觀認知上的獲利和損失。 只要改變情境描述,讓獲利看起來像損失,就可以改變人們對於風險的態度,從趨避風險轉為追求風險。面對收益,會想規避風險;面對損失,則會傾向冒險。 => 亞洲疾病問題 「亞洲疾病問題」(Asian Disease Problem)的實驗。他們給了受試者一個假設情境:目前亞洲正流行一種罕見疾病,將會奪去600人的性命。美國政府提出兩種方案抵抗疾病,詢問受試者會選擇哪個。 方案A:執行後將有200人獲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