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緣

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漫畫,名為:告別「無意義的擁有」 房屋自然乾淨術(ダメな自分を認めたら 部屋がキレイになりました)。作者以她自身經驗當作發點來描述是如何從:找不到東西、雜亂且些許骯髒的環境,一步步的過程轉變而成居家環境變得乾淨、找得到東西、居住起來舒服的過程描述。書裡面也有描述那些是垃圾屋的共通點,如果你有符合幾項的話,就應該考慮好好著手清理居家環境了

因為我自己有認識有一些人,的確有這樣的收納困難。如果可以的話,這些人可以拿這本書的一些重點開始實作,例如:將東西物歸原位、把好幾年時間用不到的物品清理掉(轉賣、送人皆可)、以及最重要的,要勤勞一點。

自己回頭看看了目前的居家環境,的確散亂在桌子上的各種書籍,的確是想到了才要拿來看,收納好收到櫃子裡後又覺得拿起來不方便。但很諷刺的是,我自己前面不是說看完這本書的感想,自己卻沒有真正的學習照著做啊?

發現問題

對,其實就是這樣。認識我的人通常都知道我很喜歡看書,尤其是那種自助書(self-help),或者是經濟、概念、哲學、語言等歸類。常常寫了一堆筆記,整理了一堆內容,根據那本書學到的內容可能不到二成的效率,要想起來的話必須要有一些觸發點讓自己記憶突然想起來,沒辦法信手捻來,有系統性的對別人進行說明。

隨著年齡漸大,不斷驗證與發現這個事實:頭腦瞭解、身體卻不瞭解。第一次發現這個事實是在我學古典鋼琴的時候,你知道手指要隨著頭腦內、心裡內的節拍跟上,卻不聽使喚。第二次是在競技運動的時候,明知道要閃開,身體卻僵硬跟不上。第三次就是在讀書的時候,讀了這麼多,卻發現很難以應用。

很像是初學者的你,原本以為只有一條路,但看完書之後,覺得路應該有四條。到了現實中,卻有無數條路出現。當下的你徬徨了,迷惘了,直接陷入了選擇困難的情境中,「究竟要怎麼做」。

解法參考

以電腦工程領域來說,有個方式叫做分治法 (Divide-and-conquer algorithm),就是將大問題不斷成細分成小問題;在練鋼琴時,老師們也會教初學者要從整篇作品中的某一段的其中一小節,不斷地在自己不順的地方,練習五次都連續成功,才算是真正學會;在競技運動時,就比較特別了,因為牽動到整個身體的活動,教練會跟你說不要思考得太多,把動作放軟,不要停,一直不斷的重複大肌群彼此的聯動性。

可以知道,我們普通人在學習萬事萬物都有類似的障礙與問題,很多人在碰到這些障礙跟問題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卻效率不章。在這邊,建議使用以下的步驟來排除自己碰到的困難

  • 你知道問題在哪裡嗎?
  • 你有辦法將這個問題分解成數個更小的問題嗎?
  • 請在紙上或腦海內,簡單的列點這個大問題以及下面的小問題,瞭解前後順序或關聯性。
  • 以合理的方式針對這些小問題進行練習與熟悉。
  • 請使用第三方媒介來回饋你碰到的問題的可能性
    • 例如:攝影機、錄音機、教練、教師、觀眾、同學、同事、家人
  • 不斷在大問題與小問題練習,直到完美。
  • 如果花費的時間太多,請先擱置這個大問題,往其他的問題前進,在筆記本上面提醒自己,過幾天再回來檢視這個大問題與其小問題。
  • 如果可以,務必將過程、思路、回饋、練習寫下來,往後你會碰到類似的情況,可以提昇你解決問題的認知與速度。

總言

我認為,人如果要學會一項技能與心力,在於你的心。這個心可以說是一種信念,一種:你認為你自己辦得到,你的身體願意動起來去執行,並且你的身邊的環境資源(時間、精神、金錢、身體等成本)允許你這樣去承擔去執行的後果。

有些人總是笑說我不可能學得會,通常很多人的意思是指:在現有的環境資源下,我不認為花這麼多時間成本在這項事情上,是值得的。這位做得到的人,他的資源是允許的;也有些人也哀傷的說我不可能做得到,通常很多人的意思是指:既使我的環境資源很充分,但是我打從心底就覺得我本身資質駑鈍,無法瞭解,所以我也不願意動起來去學習,因為已經知道結果了,何必學習呢?

萬事萬物都有任何代價,在這邊不能說這些人不好、消極等負面語彙。因為每個人隨著時間之流下來,擅長與接觸的事情都有所不同。如果,讀到這邊的你,相信你自己、肯動你的身體、願意付出資源進行解決問題與學習,相信這些對於很多人的問題,對你來說即不是問題。而且,你會比世界上許多人擁有更多不同的視野與收益。